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节节攀升,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现代农业特色凸显。

  十年来,南宁“稳”的基础不断牢固、“进”的动能加速集聚,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更加鲜明,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新的重大历史关口,南宁拥有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有利条件,具备了换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坚实基础,加快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看工业“换道超车”——

  加快形成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今年以来,首府工业发展捷报频传:1—8月新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32个、投资额1061.1亿元,引进了比亚迪、太阳纸业、潮力铝业、南国铜业等一批百亿重大项目,预计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千亿元以上产值。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7.1%,比全区平均增速高38.5个百分点,增速和总量位居全区第一,增速创近20年新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举全市之力狠抓工业,推动资源要素向工业集聚,突出补短板、抓投资、促转型,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局面。2021年,我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9.2%,较2017年提高了9.8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税收从2018年的122.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9.9亿元,工业“数字密码”含金量凸显。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电子信息自2018年以来连续四年成为我市产值最大产业,产值占全区同行业比重超50%,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引领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并加快向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吸引了申龙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比亚迪、多氟多、玉柴芯蓝等一批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南宁。

在广西申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从生产线走向市场。    记者宋延康 摄

  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全力打造南宁东部新城,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造纸等为主的产业体系。规划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南宁现代工业产业园、南部科创新城,推动与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协同发展。

美斯达生产的大型工程机械。    记者黄红锦 摄

  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三台炉子”项目已全部实现成功点火,实现了进口替代和产业化应用。全市拥有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6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6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国家认可实验室;4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8家广西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为引领、自治区级为示范、市级为骨干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车间里正在装运的铝卷材。    记者梁枫 摄

  补链强链成效明显。2018—2021年,共引进重点工业项目667个。特别是今年引进了比亚迪系列项目,带动我市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加快发展,将形成千亿级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彻底改变南宁市无大工业的历史;引进了太阳纸业及配套项目,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南宁正锚定发展新赛道、“换”出新生机,推动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新材料、铝精深加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六大千亿产业,朝着加快形成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全力推动工业全面振兴的目标大步迈进。

在南宁泰克半导体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生产半导体储存产品。    记者黄红锦 摄

  看服务业提质增效——

  创新驱动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

  中国南宁—越南河内班列运行时间从72个小时缩短至约24小时,现代物流跑出“加速度”;从一片荒凉到企业集聚,中国—东盟金融城初步形成了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为主的金融业态集聚发展局面……

  十年来,南宁市聚焦重点产业链集群发展,以大数据、大金融、大物流作为产业主导方向,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加快构建具有首府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发展的规模更高了。

  十年间,南宁市服务业规模跃上新台阶。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219.48亿元增至3315.42亿元,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38.94%增长到2021年的68.28%。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4.7%,税收占全市比重达到67.9%,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达到84.1%……一个个数据成为十年来南宁服务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注脚。

  发展的赛道更多了。

  2021年南宁市现代服务业(含物流业、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约45%,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约47%。大数据、大金融、大物流、大健康逐步成长为新兴服务业的主导产业,面向东盟的外向型产业特征进一步凸显。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36.8%。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在建项目56个,已竣工项目44个,累计完成投资431.2510亿元,成为全区数字经济示范区……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开辟,不断注入发展新动能。

  发展的活力更足了。

  服务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以五象新区、埌东金湖片区、南宁高新区、青秀区为核心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效果显著。目前,共认定了南宁市级集聚区27个、自治区级集聚区9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集聚区有2个,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南宁·中关村科技园成为京桂两地由点到面深度合作的成功实践。服务业迈向高端化,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东盟金融城年内新增入驻金融机构(企业)100家,累计达385家。

  今日之南宁,处处奔涌着创新的活力、发展的动力,描绘着首府服务业优化升级、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看现代农业凸显特色——

  “邕”系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发展的标尺。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22.96亿元增加至606.76亿元,2021年占全区比重达15.11%,总量稳居全区第一。2021年,南宁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实现了近年最高增速,总量和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均排名第三,在11个西部省会城市中,总量和增速均排名第一。横州茉莉花和茉莉花茶连续多年蝉联广西最具价值农业品牌,武鸣沃柑、南宁火龙果等“邕”系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是“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稳稳当当的十年。多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全国、全区领先,沃柑、茉莉花、火龙果、香蕉产业规模均居全国之首,粮食、蔬菜、淡水产品产量均位居全区第一,水果、猪肉、禽肉、蚕茧产量均位居全区第二。2021年,南宁市粮食产量211.55万吨、同比增长1.08%,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水果产量较2012年增加295.98万吨、增幅达187.4%;蔬菜(含食用菌)产量较2012年增加306.97万吨、增幅达78.6%。

  这是现代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十年。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共19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61个,总数位居全区第一。

  这是农民幸福感满满的十年。2021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加了11031元,增长近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增速在全区排名较2020年上升了5位。

  谁能想到,2012年引进试种的武鸣沃柑,十年间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擦亮了“中国沃柑看武鸣”金字招牌;“全球10朵茉莉花,6朵来自广西横州”,横州茉莉花产业链已延伸至多领域,“世界茉莉花都”实至名归……南宁市通过持续做优特色产业,打造乡村振兴“6 6”全产业链,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快形成一批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奋力开创了“三农”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