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篇章,总有一些瞬间成为永恒。

  思想的光芒,总能穿透烟云点亮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广西,为壮乡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全票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反映了广西250多万名党员和5700万壮乡儿女对总书记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自治区“1 1 4 3 n”目标任务体系,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加快推动首府南宁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中走前列作表率,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非凡十年,南宁发展非比寻常: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市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发展动力活力持续迸发;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踔厉笃行不倦怠,历经天华成此景。回首十年路,让我们一起聆听奋进的旋律,一起感知开放的格局,一起触摸城市的温度,一起领略壮丽的画卷,携手奋进美好的未来。

南宁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图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东盟商务区一带。  记者黄维业 摄

  产业升级 动能强劲

  十载春华秋实,奋进的主旋律荡气回肠。

  神舟飞天,高铁飞驰……不论是高端装备还是精密仪器,不论是重大工程还是基础材料,过去十年,随着产业升级,“南宁制造”频频亮相,蟠天际地,谱写了长风破浪的奋进凯歌。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时强调,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2022年新年伊始,中国首台(套)气垫炉在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亮相。这台自主研发3年、近300米长的“大机器”,打破了国内生产高端铝合金淬火薄板长期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

  小铝锭,大产业。“跟2012年第一次来时比,你们‘鸟枪换炮’了。”得到总书记赞誉的南南铝,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大产业。

  南南铝加工先后攻破航天、航空、轨道交通、3c泛半导体等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多次创下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纪录,产品销量大幅增长。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深化国企改革,加速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球铝新材料创新引领和一流产品制造企业。”南南铝加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韦强说。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继续下功夫。

  南宁的这份坚定不移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全市上下始终牢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转型升级,“老树”发新枝。从积极调整造纸产业结构,到加快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林浆纸技改及配套产业园项目……近年来,我市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重振传统产业雄风。

  大力育新,布局新赛道。如今的南宁,以全产业链思维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全力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以已落户的比亚迪70gwh动力及储能电池、3万吨碳酸锂、汽车综合测试场等项目为引领,集聚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形成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南宁市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图为邕宁区比亚迪动力电池扩产项目。  记者梁枫 摄

  “南宁市新能源产业链集聚效应正在初步显现,特别是比亚迪系列项目落户,南宁市将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卢晴说。

  提质增效,拓宽新路径。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发展强劲,现代服务业成长态势向好,外贸进出口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1年达1231.9亿元。

  以“特”制胜,农业气象新。南宁市持续发力推动传统农业向名、特、优、新多元化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324.09亿元增加至606.76亿元,稳居全区第一。

  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2012年,南宁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503.18亿元,2021年,南宁市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元台阶,达5120.94亿元……一组组亮眼数据,彰显着南宁的作为和担当,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图景清晰可见。

  开放开发 向海图强

  南宁的优势在开放,潜力也在开放。十年来,首府南宁开放开发风帆长扬,“南宁渠道”越走越宽广。

  2022年8月28日,平陆运河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5000吨级船舶可直达南宁,这意味着将“给南宁带来一片海”。

  “我们将积极融入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加快构建向海互联互通交通网络,进一步夯实向海经济产业基础,持续推进向海经济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向海开放平台提质升级,推动南宁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南宁市北部湾办常务副主任黄汉锋表示。

  放眼南宁东部,一座新城正在崛起,依托平陆运河建设带来的“通江达海”优势,南宁东部新城聚力实现“港产城海”融合发展。

  “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

  南宁市坚定履行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平台支撑、交通支撑、产业支撑,推进“南宁渠道”从“干渠”向“灌区”全面提质,推动南宁市成为实施rcep跨境产业链的重要“跳板”、关键“支点”,建设面向东盟开放的国际枢纽城市。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落户南宁并加快建设,让南宁这片土地涌动着开放发展的活力。

  作为深化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务实平台,“南宁渠道”正在rcep框架下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今年以来,随着rcep的生效实施,南宁市迎来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历史性机遇。rcep生效当天,全国首趟国际货运班列从南宁出发,全国首家rcep经核准出口商在南宁认定,广西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在南宁签发。

  “如今,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加快对接实施rcep,努力将开放政策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南宁片区制度创新局负责人表示。

  物流通则贸易通。南宁市积极完善跨境互联互通软硬件环境,加速构建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益最优的“大通道”,建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形成十字布局的高速铁路客运骨干线路网,进一步完善航线运输网络。

  大力发展跨境贸易,首府对外开放活力迸发。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231.9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全区水平;跨境电商交易额从2019年的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7.7亿元。

  向海发展,气象万千。当前,南宁市正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南宁推动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开工建设平陆运河和抢占新能源汽车赛道先机的三个重大发展机遇,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作出壮乡首府新的更大贡献。

  绿色发展 生态宜居

  立秋已过,雨后的那考河,绿植红花相映成趣,潺潺清泉鱼翔浅底……黑臭水体治理的“南宁模式”,在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上得到充分体现。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南宁致力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宜居之城。    记者黄红锦 摄

  兴宁区那考河城区级副河长符煜中表示:“每逢周末、节假日,那考河湿地公园人气爆棚,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幸福感。”

  过去,那考河是一条臭水沟:河道狭窄、荒草丛生、废水排入……痛定思痛,南宁创新性地实施那考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现“一条龙”治水。

  经过治理的那考河绽放“新颜”。2017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视察时称赞“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再次强调:“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法”添绿,“绿城”更有“品质”。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升“中国绿城”品质。近五年来,南宁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173公顷,新增绿道266.9公里,新增立体绿化约40.19万平方米。

  “减法”治污,“蓝天”更有“气质”。构建协调协同、高效运转的大气污染治理体系,2021年,南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比2013年上升22个百分点,“南宁蓝”成为壮乡首府靓丽的名片。

  “乘法”聚力,碧水更有“颜值”。稳步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2021年,地表水水质排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24名、省会城市第2名,境内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百里秀美邕江全面展现,实现“治理一条江、激活一座城”。

百里秀美邕江。    记者黄维业 摄

  山河秀丽本如是,还看杨柳醉春烟。十年来,从一域到全局,天更蓝,山更绿,水愈清。

  只此青绿,不负人民。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优秀试点城市,连续三年荣获“美丽山水城市”称号……一项项荣誉、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是南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彩答卷,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乡村振兴 幸福绵长

  10月1日清晨,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棠村,身着靓丽民族服饰的脱贫户代表与驻村党员干部、帮扶责任人等一行爬上了村里的最高峰琴榜山,激动地升起五星红旗,向祖国表达最崇高最朴素的敬意。

  古棠村地处马山县东部的大石山区,村里“九分石头一分地”,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古棠村积极发展种桑养蚕、蜜蜂养殖、鹰嘴桃种植等产业,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如今,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正大踏步向富裕村迈进。

  山还是那座山,却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中,市委、市政府果敢决策,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尽锐出战,合力攻坚,一步跨千年,一笔一画绘制了恢弘壮美的画卷——

  截至2020年,全市实现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9408元增加到2020年的16130元,增幅达71.4%;创新建立大型集中安置区后续扶持机制,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安置6.3万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关键进展,全面完成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积极盘活利用农村资产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曾经的贫困地区,一幅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的图景变得清晰。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南宁乘势而上,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方面,巩固成果,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2021年,筹措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2.5亿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发放防贫基金435.2万元,创建乡村振兴“6 6”全产业链,组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27.1万人,帮扶产品销售45.8亿元。

  另一方面,接续奋斗,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抓好粮食生产,健全乡村振兴全产业链发展机制,“邕系”品牌走向世界,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推进乡村建设,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目前,全市建成一批国家级农业园区,培育了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农业品牌,建成了全国最具特色的优质晚熟柑橘产区,沃柑、火龙果、茉莉花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香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2021年,南宁市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7.9%,达606.76亿元,在西部11个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

南宁市以“特”制胜,建成全国最大的沃柑产区,推动沃柑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记者叶子榕 摄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借助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神来之笔”,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加速绘就。

  民生福祉 枝叶关情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执政为民,十年来南宁一以贯之,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数据无言,却最具说服力。这些年,南宁市近八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10年跑赢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推进城乡全民共同富裕。

  越是关键时刻,越考验民生保障。一点一滴,照出为民之道。

  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南宁市牢固树立“坚持就是胜利”理念,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突出“管住为王、以快制快”,坚持“动、统、防、找、管、建、推、合”综合施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精准高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答卷。

  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是愿景,更是行动。十年间,时光的列车,载动沉甸甸的收获。

  满足美好的民生憧憬——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过程成为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把创建为民、利民、惠民的理念落到实处,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共同富裕、文明和谐的中国绿城。全市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达128.2公里,形成了“跨江连城、贯穿城市东西南北”的线网新格局。

南宁市是全国文明城市,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记者黄维业 摄

  不负殷切的民生期待——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75.34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5.96万人。实施“品质教育学在南宁”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工程,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统筹深化学区制、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等改革,推进教育“减负”与“提质”协同增效。

  绘就最温暖的民生底色——统筹公立医院改革、村医“乡聘村用”改革等,组建了一批医疗集团、医联体,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诊疗能力,促进城乡医疗服务整体效能稳步提升。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5.4万套(间),完成295个城镇老旧小区、94510万套(户)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人社公共服务创新,扎实推进社会救助试点,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在社会保障领域改革树立新标杆。

  书写有质感的民生答卷——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完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促进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目前,南宁市拥有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30家。全市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美邕城”的崭新面貌,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称号。

  回眸十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南宁阔步前进的每一个瞬间,南宁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越来越足,幸福底色也更加绚丽。

  党建引领 聚力发展

  每到重大关头,总有一种引领,把关定向、领舵全局。

  每到危难时刻,总有一种力量,砥柱中流、众志成城。

  南宁非凡十年伟大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党旗引航新征程。全市1.9万多个基层党组织、30.6万多名党员团结引领全市人民激扬起共同奋斗的空前信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十年深耕,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市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市县党委常委会会议“第一议题”,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第一内容”,广大党员“补钙铸魂”,把稳思想之舵,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十年聚力,党的鲜红旗帜更加温暖人心——

  南宁市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在实施“先锋引领 ”系列行动,打造“逢四说事”“社校联盟”“时间银行”等党建品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五基三化”攻坚年行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施方案》,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24条具体举措,以基层治理网格化为依托,构建“党建 网格化”常态化社会治理和应急动员组织体系,在全区率先成立新时代基层党建服务中心,推动党的工作融入乡村街巷、党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党的力量注入大战大考,为首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十年磨砺,党的干部队伍更加凝聚人心——

  近期,南宁市围绕贯彻落实全国全区稳住经济大盘部署要求,创新建立重大任务落实工作专班,通过健全广发一个“揭榜选将”通知、出台一个“专班专管”办法、定制一套“量身激励”措施的“三个一”机制,择优选派61名猛将闯将干将到5个专班开展工作。今年全市还持续选派137名优秀干部担任工业振兴特派员,服务141个重点企业和项目。这些都是南宁市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用人导向的缩影,2016—2021年,全市从项目建设一线、改革创新一线、脱贫攻坚一线、维护稳定一线提拔的县处级干部占提拔总数的80.7%,其中,56个深度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指导员全部获提拔、晋升或使用到更重要岗位,激励一大批优秀干部主动到一线干事创业、推动发展。

  十年引育,党管人才效应更加振奋人心——

  南宁市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动南宁市人才政策创新,出台实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南宁就业发展“一揽子”支持政策、“1 6”等一系列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政策。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不断创新拓展引才育才活动载体和平台,打造了“邕江计划”、“广西籍学子回家看看”、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形成引才聚才“强磁场”。全力营造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依托“智慧人才”等服务平台,用心用情提高服务水平,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以城聚才群贤毕至,以才兴城大道如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南宁市人才资源总量达301.97万人,较2010年底增加73%。

  十年反腐,全面从严治党更加赢得人心——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纪法贯通、法法衔接日益顺畅,“1 1>2”的改革效应愈发凸显;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作风建设“金色名片”越擦越亮;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巡察向纵深推进,利剑作用不断彰显……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奋斗者的脚步永远向前,书写时代答卷仍将持续。南宁市正以充满斗志的精神面貌,在追赶时光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大道上昂首前行。

  来源:南宁日报 记者 尹海明 杨静